中国杂技表演与西方杂技表演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西方杂技表演擅长将观众逗乐,引观众发笑,中国杂技表演则不然。其实杂技表演说到底还是一个娱乐观众的项目,因此笑声对中国杂技表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在中国杂技表演中恢复笑声需要哪些努力?
中国杂技表演与西方杂技表演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西方杂技表演擅长将观众逗乐,引观众发笑,中国杂技表演则不然。其实杂技表演说到底还是一个娱乐观众的项目,因此笑声对中国杂技表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在中国杂技表演中恢复笑声需要哪些努力?

首先,笑声是建立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手段。滑稽、小丑以及一切的喜剧元素并不单纯是杂技表演项目,它应该是与观众沟通的方式,是通往观众心理层面的手段,它不仅仅可以出现在杂技中,也可以出现在任何娱乐演出项目中。杂技团体在节目创作时首先要建立起与观众沟通的理念,只有这个理念的确立才能支撑起中国杂技节目的亲和力,在此理念指导下,杂技创作人员需要换个思路去考虑杂技节目的构架,节目之间的关联,选择杂技节目需要的滑稽或小丑表演以及与之相关的喜剧元素,才能控制节目惊险和舒缓之间的节奏。
要知道,杂技终究不是体育项目,它是舞台艺术,观众也不会用竞技体育的标准来要求杂技演出,他们会用已知的观念、审美的眼光和轻松的心情看待杂技艺术。因此,杂技创作者也应该放轻松,表演者轻松了,观众就会有感知,他们也会轻松,这种状况本身就是杂技最希望呈现的初始状况,只是我们很多从业人员忘记了。
其次,从中国传统的喜剧艺术中汲取营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滑稽、小丑的艺术形象和各种喜剧元素,例如,古代中国就有宫廷小丑;梨园鼻祖唐明皇为了不让别人认出他,放块白玉在鼻子上,由此成为中国戏曲中丑角的开山鼻祖。中国戏曲中的丑角艺术有着特定的身体语言和表达方式,是独特的喜剧形象,它和我们民族的欣赏心理相适应。中国杂技表演中的滑稽与小丑表演可以从中国传统的喜剧和丑角艺术中汲取营养,从中挖掘自己所需的元素,和西方的小丑形象互为补充,给观众带去笑声。
还有,不能为滑稽而滑稽。正是由于杂技演出中笑声的缺失形成了中国杂技的软肋,国内杂技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的地方协会以组织研讨会、办培训班等方式挽救和振兴滑稽艺术,有的杂技学校开设滑稽专业并开始招生,以解市场之需求。这些都是好的征兆。但是,挽救滑稽艺术离给观众带去真正的笑声还有很长的距离。西方的喜剧艺术始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不论国王和朝代如何更替,喜剧的传统并未破坏。而中国传统的喜剧艺术多数存留在戏曲中,中国戏曲艺术却面临着衰落,需要抓紧继承。如果没有民族的喜剧艺术垫底,我们的笑声也许少了点什么。
此外,滑稽或小丑表演只是喜剧表演的内容之一,它如何与杂技节目无缝对接才是杂技演出中产生笑声的最重要的课题,滑稽课程并不只是培养喜剧艺术人才,更多的是培养作为娱乐功能的杂技丑角。如果我们不去做滑稽、魔术、驯兽和杂技的严格分类,而是挖掘演员和学员自身的快乐因子,配合戏剧表演的训练和各自技巧,也许我们的杂技节目会更有亲和力。当然,笑声也不是杂技表演的真正目的,让观众感觉轻松快乐、忘记尘间烦恼才是杂技的终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