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400-606-2106

手机/微信:15993243808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杂技表演的体系
来源: | 作者:123 | 发布时间: 2021-07-23 | 981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的历史有几千年,在这几千年中,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发展到如今的社会形式,而在这期间,朝代虽然在不断的更替,但是我们的文化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化发展的,还有杂技表演。杂技表演在历史的道路上,也融合了多种元素。


杂技表演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杂技表演艺术的传统形态不断丰富、发展。由先秦杂技雏形的出现,到汉魏唐宋百戏的兴盛,直至明清时期杂技表演的目的逐渐成熟,可以说是中国杂技艺术的总趋势是:品种越来越丰富,结构日趋完整和系统化,技艺技巧趋于纯熟。明、清时期,由于杂技艺人的长期努力,特别是大量来自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吸取了大量的民间题材,在此基础上,不断融合外来技艺中的优秀成分,使杂技表演艺术体系初步形成。

  

  现代杂技表演艺术的表演程序、应用道具和技巧结构,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明、清是民间技艺活动极为活跃的时期,除季节性集中表演外,各商埠、陆、港等地亦有三五成群卖艺的民间艺人在此举行表演。这样,民间艺人的技术交流更加频繁,表演的节目也日趋精细,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表演程序:表演开始前,通常要鸣锣鼓,才能让观众知道;在表演过程中,先进行短小的节目,规模较大或重头戏放在最后。一些大型的杂技表演,除了按照这个程序进行外,经常还会演奏一曲并穿插大型的马戏表演,这种表演程序一直延续至今。

  

  明、清时期的杂技表演,在运用道具方面已经相对稳定,出现了专门用于杂技表演的道具。一种武术力技类中的“飞叉”技巧,其表演用的道具是由一支舞枪棍棒发展而成的专用三支叉子,它上还装有能够发出声音的铁环,以在表演中发出响声,调动观众的情绪。直到现代,杂技飞叉仍使用这种形式的三个叉。杂技是明清两代杂技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艺人使用的筒子、盒、盒、笼等道具均有其特点。这一特点是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因此,艺人可以创作出结构严谨、表演精巧的节目。

  

  在与表演程序、应用道具相对定型的同时,杂技节目技巧的结构也更加水平。例如一些高海拔节目的动作,除了显示惊险之外,更注重技巧的完善和多样化。不仅使观众感到新奇,而且使人在艺术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力技表演一样,一般人认为多是男艺人的专利,而明清时期的力技,如蹬、蹬等则以女艺人的表演为特色。一对纤纤小脚把几十斤重的大缸、小孩、木梯、石担等蹬起来,使其旋转,这一点很难看出。所以,它的表现除了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多种技巧的充分发挥。鸟类表演过去多以狗、猴、鸡等为驯化对象,此时对鱼、蚂蚁等的调教也十分兴盛,使欣赏杂技的人耳目一新,可见其驯化的技巧水平是相当高的。

  

  传统杂技与其它逐渐兴起的艺术形式,如戏曲、歌舞等相互借鉴和影响。特别是戏曲中,无论是武戏还是文戏,都以杂技表演手法进行演出。运用杂技,增强效果,丰富内容,而杂技经过戏曲的艺术处理,也逐渐向舞台艺术的过渡。

  

  传统杂技表演艺术在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表演程序、运用道具、技巧结构的逐步定型的基础上,经过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和影响,经过中外杂技的交流,初步形成了现代杂技的基本体系,即技艺、文活、道具、滑稽等种类。

  

  杂技是杂技系统中的主要节目,也是基础杂技表演艺术的基础,杂技的雏形是从技术类开始的。以形体、耍耍、高高、力技为主,再加上引进的车技、绳鞭、跳板、浪桥、蹦床等,构成了现代杂技表演艺术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