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400-606-2106

手机/微信:15993243808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杂技演出的口技
来源: | 作者:123 | 发布时间: 2021-07-19 | 941 次浏览 | 分享到:

  京中有善口技者……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是我们曾经学习的一篇口技,在这篇文章中,表演者仅凭一些简单的物品,就能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场景,不可谓不神奇,其实口技也是杂技表演的一种形式。


杂技表演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诸侯争霸、网罗人才,因而形成了一股养“士”风。长得一技之长,能飞黄腾达,写出一篇谋略可高登相。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刻苦钻研的劲头,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如甲士、武士、方士、术士等。它们在诸侯之间奔走,坐食贵族的大厅,被称为“食客”。这批“食客”中,还出现了善于表演杂技的养士,其中一些养士擅长用口技进行杂技表演。

  

  自然,此时出现的口技,仅仅作为一种实用技能,还没有作为独立的杂技表演,但它已是一门成熟的技艺。著名的《鸡鸣关》、《吴广效狐》等口技故事,都反映出这一时期口技盛行。

  

  战国时代,孟尝君齐相国家中养有近千名“食客”,其中不乏“鸡鸣狗盗”。前298年,秦昭王在秦国软禁孟尝君,想趁机杀死孟尝君。因此,孟尝君和他的一大批“食客”商议了一条脱身之策,就是贿赂秦王的宠姬,让宠姬说服秦王把孟尝君放掉。

  

  那时宠姬极想得到一件稀世之宝“狐白裘”,但是这件皮袍却被孟尝君先行送到了秦王。一位“食客”孟尝君,在夜幕下潜入秦宫,把这件白裘偷走,献给秦王的宠姬。秦王在宠姬的劝说下,果然让孟尝君离开了。忽然,秦王又反悔,派人去追孟尝君。当孟尝君到达秦边境的时候,正值午夜,按照当地习俗,早上鸡叫的时候才开,可是到了天亮,孟尝君就不可能逃出。正在这时,一位会说话的“食客”正灵机一动地学着叫鸡。这样一声,全关上下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秦兵以为天将亮了,便打开门放行,孟尝君一行人开始全开关门。

  

  《吴广效狐》的故事发生在秦末农民起义时期。根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在领导农民起义之初,为了巩固大家对陈胜的信任,利用群众的迷信思想。先在帛上偷偷写了“陈胜王”三个字,然后将它藏在鱼的腹中,卒在剖鱼的时候,发现这本书非常惊异。之后,他们又夜夜到附近树丛祠中点火,吴广模仿狐狸的口技叫出“大楚兴,陈胜王”。这一方法非常有效,大大促进了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吴广效狐"口技的出现,反映了后世的口技在秦朝非常盛行,这说明了"吴广效狐"这一技艺已有相当的成熟和悠久的历史。

  

  前秦时期的口技,虽未成为一门独立的杂技表演节目,但作为一种实用的运用技巧,从战国到秦代已极为普及,它的流行为后来的杂技艺术中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