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杂技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这应该是每年春晚的必备节目。小时候在庙会上看到表演杂技的,总要停下来看几眼,家长拉都拉不走。其实在中国古代器物中,常常可以看到杂技的生动形象,画家们也喜欢把杂技演出作为绘画的重要内容。下面就让河南杂技学校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的杂技。
关于杂技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这应该是每年春晚的必备节目。小时候在庙会上看到表演杂技的,总要停下来看几眼,家长拉都拉不走。其实在中国古代器物中,常常可以看到杂技的生动形象,画家们也喜欢把杂技演出作为绘画的重要内容。下面就让河南杂技学校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的杂技。

河南杂技学校老师认为这些保存下来的艺术珍品,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杂技情况,同时也说明了杂技艺术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杂技是历史极为悠久,内容丰富的一门以人体特技异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中国杂技是深受广大群众热爱的一种艺术。它直接创自于广大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杂技的起源有种种说法,如源于劳动技能的艺术化、原始畜牧业的提炼──最早的驯兽节目、武技的超常表演、部落战争的遗响(如原始时代的蚩尤戏)、巫术的变幻神奇、原始乐舞中特技等等。这些均是杂技发生的源头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这些士中当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说客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怀奇技异巧或勇力过人的大力士。这些成为杂技艺术的雏形。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统称为“汉代百戏”。当时,并没有“汉代百戏”的叫法,而是多半沿袭秦朝的称法,叫做“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汉代百戏”是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统称。由于百戏实际上是以杂技为主导的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所以后人也习惯把百戏看成是今天杂技的前身。
秦王朝大规模地将民间技艺集中于京城,并作为宫廷娱乐的一部分,极大地刺激了各种技艺的相互交流和水平的提高。而百戏真正的兴盛,则是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还专门设立了统管宫廷宴飨时演出的倡优伎乐的机构------乐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每破诸侯,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以至咸阳“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西域各国使节纷至沓来,带来了西域幻术与方物,大大丰富了百戏内容,并与传统的技艺相结合,推陈出新,使汉代百戏的表演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经过魏晋南北朝多年的大动荡和民族文化的大融汇,随着隋代统一中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
唐代杂技将多种技巧糅和在一起,充分展示杂技超凡入圣、人所难能的特点。北宋的首都汴梁、南宋的首都临安有了各种街坊、市场的演出场所,当时称瓦子乐棚。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无疑对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元代在元杂剧中因为当时的戏剧艺人和杂技艺人同场献艺,并在元代鼎盛成熟起来,研究者认为,“杂剧”所以有此名称。
以上是河南杂技学校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干货分享,希望可以给有需要的朋友带来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