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小编文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马戏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项目”。在我国古代就有一种微型马戏,俗称“教虫戏”,以青蛙、乌龟、金鱼、蚂蚁甚至跳蚤为主角。这类微型马戏早在东晋时就已出现,《东京梦华录》中有“鱼跳龙门,使蜂唤蝶,追捕蚁蚁”的记载,正是对这种微型马戏的记录。下面就让河南杂技学校老师给大家科普一下微型马戏。
看过小编文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马戏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项目”。在我国古代就有一种微型马戏,俗称“教虫戏”,以青蛙、乌龟、金鱼、蚂蚁甚至跳蚤为主角。这类微型马戏早在东晋时就已出现,《东京梦华录》中有“鱼跳龙门,使蜂唤蝶,追捕蚁蚁”的记载,正是对这种微型马戏的记录。下面就让河南杂技学校老师给大家科普一下微型马戏。

河南杂技学校老师告诉我们常见的蚁戏节目是蚂蚁战斗。演奏家们在地上插上旗帜,然后在旗下各放一根竹管,里面有经过训练的蚂蚁。表演一开始,艺人轻弹竹管口,两队蚂蚁分别从竹管里爬出,依次排成一队。这时,艺人手持黄旗,两队蚂蚁立即开始乱咬乱咬。打了一败涂地之后,败北的蚂蚁溃不成军,仓皇逃进了竹筒;赢了的那支队伍得意洋洋地“班师回朝”,整整齐齐地爬回竹管。
青蛙戏剧中常见的节目是“蛤蟆教”。演出中,艺人将一小块木块放在地上,然后对着木盒中的一只大蛤蟆发出“开张”的声音。艺术家又一次大叫:“老师都来了,学生怎么还不出来?这时,又有几只小蛤蟆从木盒里跳出。演奏家们接着说:“老师该教学生念书了!所以,大蛤蟆便“哌”地叫了一声,小蛤蟆也跟着“哌”叫,大蛤蟆叫二声,小蛤蟆叫二声。于是,蛤蟆“老师们”一叫一答,一唱一和,真有意思。“课后,小蛤蟆们还会一一向“老师”点头鞠躬,感谢“老师”的教导。
龟台剧的主要节目是《龟叠塔》。根据陶宗仪的《退耕录》记载:「余在杭州,尝一弄禽者,蓄龟七枚,大小凡七等。鼓吹而谕之,则一等大者先至几心伏定,二等者大者登其背,直至第七等小者登上第六者之背,即竖起,象小塔形,谓“龟叠塔”这一点是陶宗仪亲眼看到的记载,足证明“龟叠塔”这一微型马戏已在元代盛行。
鼠戏的主要节目有“老鼠荡秋千”、“老鼠推磨”、“鼠咬药”等等。在王兆云的《湖海搜奇》中,有这样的记载:「给在山东,一人卖药,二大鼠在笼中,人要药,呼鼠之名曰:‘某为我取人参!’老鼠跳出笼子,衔着人参纸来。“你又叫一声,‘某为我拿黄连来!’又复如是,百无聊赖。”清代已经有了蚤戏、望远镜、蚤戏,常演出的蚤戏就叫做“跳蚤”。表演时,表演者将一片毛皮放在桌子上,中间放一张白纸,然后艺人将衔在嘴里的烟点着,跳蚤便慢慢地从皮毛里爬出来,一片一片的跳出白纸,迅速排成“一”、“人”、“十”、“山”等汉字形,井然有序。组词完毕,艺人不再抽烟,跳蚤慢慢地回到皮毛上。
那些小把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很少见到了。近几年,各地又开始在传统节庆期间举办民俗庙会,许多小把戏也以诙谐的表演、浓郁的特色重新占领“市场”,没准儿去哪一家庙会,你就能看到这有趣的“教虫戏”
以上是河南杂技学校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干货分享,希望可以给有需要的朋友带来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