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400-606-2106

手机/微信:15993243808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传统杂技在国际上的演出
来源: | 作者:123 | 发布时间: 2021-02-24 | 482 次浏览 | 分享到:

  马戏在我国又称“驯兽表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马戏业发展繁荣的年代,之后随着社会时局变化而走向衰落。改革开放后,马戏事业复兴。从70年代末开始进入10年发展黄金期。那时,民营马戏主要活跃于城镇乡村、动物园和风景旅游区,大型国有杂技团的马戏除了在国内演出外,还登上国际演出舞台,这成为我国马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上海杂技团的《驯熊猫》 (陆星奇表演)更在世界独树一帜,成为中国马戏的鲜明特色。

  杂技

  民间杂技一直是我国杂技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间杂技,泛指在国有体制外从事杂技活动的团体、班社和个体。改革开放,民间杂技活动如火如荼展开,从最初几个人、几件道具、一辆平板车,在城市街巷或乡村田间地头演出,到逐渐走出本地走向全国。他们活跃了最底层文化市场,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前二十年,杂技发展集中于创新创作,以创作成果彰显中外杂坛,虽与我国文艺传统的“文以载道”尚有距离,但其“显技”能力和高度,在国际独领风骚,为世人瞩目。

  

  新世纪:多元并存 技、艺创新。世纪之交,社会多元化发展,艺术创作向市场经济转轨;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崛起,冲击着我国固有的“技”的集合与突破的创作观念。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自身内在意识的觉醒,观念与方法的创新成为新动力。

  

  在节目的意象化、情节化追求方面,杂技与舞蹈、音乐、舞美等艺术元素有效结合,实现了由“技”向“艺”的转化,最典型的如可以载入史册、赢得无数大奖的《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以及《行为艺术——度》《俏花旦——集体空竹》等。节目表达了创作者对社会、历史、艺术、生活的理解,创新性地提升了杂技的艺术品质。

  

  在大型杂技作品的主题化和剧情化创作方面也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节目。一是杂技主题晚会。1994年,展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风情和文化的杂技主题晚会《金色西南风》,由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团长李西宁主持创排。该晚会在节目之间有一种内在逻辑的贯穿,它们都服务或服从于主题含义下文化意义的表达,形成了整台晚会的艺术境界。《金色西南风》创新了杂技晚会的形态,推动了我国杂技主题晚会的创作。此后十数年间,《天幻》系列、《中华魂》《龙狮》《依依山水情》《生命·阳光》等数十部主题晚会上演。